《科學時報》:十大科普新聞人物讓公眾深入思考
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每一個成為熱點的科普話題幾乎都是由公眾關注的社會事件引發的,諸如非典的肆虐,讓公共衛生及健康教育成為熱點;伊拉克戰爭又讓一切與戰爭無關的話題走開……同時,又會湧現出許許多多新聞人物。古人說“時世造英雄”,他們感歎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本期進入91麻豆福利视频网視野的科普人物,從兩個方麵著眼:或者有著“明星”的根底,又在今年的各種新聞事件中風生水起;或者因為特立獨行的觀點或行為引起公眾的關注並且引發爭議。他們的價值不在於指明什麽是真理,而在於為公眾創造了深入思考的機會。
張召忠:伊拉克不相信“專家”?
3月20日,伊拉克戰爭打響之後,一批頻頻出現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的**專家成了曝光*多的“明星”,這其中,張召忠無疑是*有名的一位。
令張召忠真正名聲大噪的是1998年2月“沙漠驚雷”行動期間,張召忠借調到中央電視台,直接參與新聞評述,並在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直播間,參與了我國**次有關戰爭題材的綜合評論性電視直播。這期間,他對戰爭的**論述,對局勢的係統把握,對戰局發展的**分析,對現代武器的了如指掌都給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也有媒體稱張召忠為“****評論家”。
然而,在今年的伊拉克戰爭期間,因為一些錯誤的預測與不同的看法,張召忠的評論招致了許多爭議與批評。對此,張召忠也表示,“其實,參與直播的每個人心理壓力都很大,因為此時需要你調動起平時積累的所有知識和*新掌握的情況,對畫麵傳遞的信息作出正確的理解和快速的反應,這個時候你沒有時間字斟句酌,也沒有反複思考的餘地,所以有時難免出現言語過頭的話。希望觀眾能夠理解。”
但也不能否認,張召忠憑借他過硬的**知識和生動自然的語言表達,還是為公眾提供了很好的國防教育知識的普及。而他的**評論,也依然吸引著很多人的關注與喜愛。(麻曉東)
曾光:被SARS“撞了一下腰”
曾光這個名字在今年四月以後分外響亮。這位**預防控製中心流行病學**科學家把SARS的突然而至稱為“流行病學家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作為衛生部流行病學專家組組長,帶領其他同誌一起對廣東非典型肺炎的流行規律和傳播途徑進行了探討,提出許多針對性措施,又作為國務院非典型肺炎督察組成員和北京市非典型肺炎防治顧問,對流行趨勢進行預測,為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他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引起公眾和傳媒的注意。比如:“防治非典,措施不要過頭”,“非典肯定會重現,但規模**不可能像今年春天那樣”等等。
非典過後,曾光差不多成為專職的演講者。記者要找到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他的科普講座博得觀眾的熱烈掌聲,在記者中也有很好的口碑。他還認為公共衛生報道缺乏專家型記者。他說,在公共衛生報道中,除了需要新聞方麵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加強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91麻豆福利视频网的媒體在公共衛生領域很缺乏高水平的專業記者。(於佳)
王晉康:一場“生死平衡”之戰
今春,非典的肆虐使人們對這場災難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反思,並碰撞出了許多爭論與探討。5月份,王晉康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生死平衡》的文章,文中的觀點就引發了一場激烈的思辯。
王晉康被看作是我國當代科幻小說*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生死平衡》一文中,他主要闡述了他於1997年發表的一篇同名科幻小說中的一種醫學觀點,即“人類不可能靠**疫苗等‘人體之外’的東西來對病菌病毒取得完全勝利,人類必須轉回來依靠自身的**機製,同病原體建立一種相對穩定的平衡”。
這一觀點的提出,立即遭到了許多激烈的批評與質疑,王晉康也針對不同觀點做出了反駁。在這場論戰中,雙方不僅就現代醫學中的許多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且還將話題延伸到了科幻文學理論之中,因而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而針對一些激烈的批評言辭,王晉康表示,這些觀點不一定正確,隻是一些假說而已,不過,提出一個新的思路讓專家們參考,至少不是一件壞事。
回顧非典時期的這場“生死平衡之戰”,也許人們可以做出更多的反思。(麻曉東)
楊煥明:心中永遠的痛
“應該承認,在SARS麵前,91麻豆福利视频网科學家整體打了敗仗。”楊煥明的這句話恐怕是本年度中*令科技工作者難忘的語言之一。
在今年SARS期間,作為科學院新組建的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首任所長,楊煥明和他的科研團隊一直奮戰在抗擊SARS的科研前線中。4月25日,是人類發現DNA雙螺旋結構50周年紀念日。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區總協調人楊煥明沒有赴英國與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共同慶賀人類基因組計劃序列圖全部完成,而把堅守戰鬥崗位作為自己的紀念方式。6月中旬,楊煥明又獲得了為表彰亞洲地區在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的傑出人士和機構而設的“日經亞洲獎”的科學技術獎,同樣因為忙於SARS病毒研究,楊煥明也沒有去東京領獎。
當SARS開始向人類肆虐的時候,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不約而同地想到運用先進的基因技術迅速查找SARS病原的工作。而在SARS病毒基因組的測序上,本來完全有可能爭得世界**。而當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宣布率先發表了SARS病毒基因組序列的研究論文,當有海外華人同行指出:“這兩篇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的發表,宣布SARS病毒基因組序列戰結束,科學家敗北”後,這個問題就成了楊煥明心中一種長久的傷痛。(麻曉東)
李希光:“困在網中央”
“一個人光天化日地站在角鬥場裏,周圍有無數隱身的敵人,他們可以從各處向你發來暗箭。”在網絡世界中,李希光似乎就遭遇到了這樣的困境。作為新聞傳播界的知名人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希光在今年初夏時節也一度成為了新聞人物。
5月26日,網上披露李希光在南方談及新聞改革時,提出這樣的建議——“人大應該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網上發表東西”。此言一出,立即在網上激起了軒然**。大多數網民認為這一建議侵犯了人們說話、撰文和言論自由的權利。因此,一時間網上出現了許多的激烈言辭,對李希光的建議提出了抨擊。
對於網上的種種說法李希光都采取了沉默的態度,在國內一家媒體對李希光進行采訪時,李希光表示,他不願意作任何回應,並指出網上的議論“全是編造的,斷章取義……”。
當實名的李希光被匿名的網民們“困在網中央”時,或許人們也能清楚地感受到一種“網絡的力量”,而另一種微弱的不同聲音也在響起,認為李希光的本意隻是希望加強網絡侵權管理而已。(麻曉東)
葉永烈:科幻人物成為通訊品牌
如果說上半年的非典和下半年的“神舟”五號成為2003年標誌性事件的話,葉永烈都以他獨特的方式展示了現實與曆史的關聯。
葉永烈在他20多年前創作的一本科幻小說《演出沒有推遲》中,描述了和非典時期類似的場景,如戴口罩、公共汽車上**、隔離等,這部小說於1978年出版,首印達60萬冊。在7月份本報主辦的一次科普論壇上,葉永烈先生當場向觀眾朗讀了其中的部分章節,令在座的聽眾吃驚不小。
當人們為**“太空人”楊利偉的成功返回而歡呼時,當他所屬團隊一共14名航天員被媒體稱為“首批航天員”時,葉永烈創作的一本名為《飛天夢》的書,卻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說法:首批宇航員早在20年前就已經誕生。原來24年前在上海科教電影廠時他受命擔任影片《向宇宙進軍》的編導,這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分為三輯。即《飛出地球》、《衛星的應用》、和《載人航天》,使他有機會親曆那一段曆史。
時下正遍地開花的通信產品“小靈通”與葉永烈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三個字正源於《小靈通漫遊未來》的主人公。25年前,他的這本書創下300萬冊的“天量”,25年後“小靈通”成為一個以常人無法想象的速度一夜竄紅的通訊品牌。
這是迄今為止國內**一個科幻人物與市場嫁接的成功案例。雖然葉永烈當初是“無心插柳”。(於佳)
馬曉年:“性”該怎樣看
“性”是一個很特殊的話題,也是*容易被關注和被炒作的話題之一,作為一名性學專家,馬曉年教授早已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10月底他在北京舉辦的**性文化展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0月27日,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男性健康日”,石景山區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舉辦了北京**性文化實物展。這700多件展品是馬曉年從1993年起開始收藏的。展品包括**畫卷、瓷雕、石雕、掛件及太監的陪葬品等。而本次展覽由於大量參觀者湧入會場,令主辦方措手不及,因此,原定展期一周的展覽不得不當天叫停。
馬曉年再次成為了“新聞人物”,但人們有理由相信,這並非他的初衷。在展覽期間他曾說,“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91麻豆福利视频网對性持有一個正常的態度。我搞這個性文化展,就是想讓老百姓真真切切地認識到性從古而來都是正常的。”而就在首展停辦後不久,馬曉年也表示,他會在兩個月之後繼續把它辦下去,並且,他希望成熟的觀眾們帶著健康、自然的心態來觀看展覽,而不是單純對新鮮性經驗的獵奇。也許,重新開展的性文化實物展不應再引起新的轟動。(麻曉東)
高耀潔:民間防艾**人
被稱為“民間防艾**人”的高耀潔,在2003年中可謂是“喜怒參半”。喜的是她在7月份剛剛獲得了麥格賽公共服務獎,怒的是她竟被卷入了一場意料不到的官司中去。
今年已76歲的高耀潔是河南省的一位退休醫生,十幾年來一直在盡力幫助艾滋病病人,為他們免費提供藥品和營養品,遞送自己出錢編印的艾滋病防治資料,因此被稱為“民間防艾**人”。今年3月份,高耀潔因散發自己編寫的批評“江湖庸醫”的宣傳單,被湖北襄樊的退休工人李德敏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告上了法庭。
這場備受人們關注的侵權案在11月初以高耀潔的勝訴而告終而對於這樁侵權案的勝訴說法,也有律師給出了“宣傳科普應支持”的答案。因為在《科學技術普及法》第七條規定,科普工作可結合實際,因地製宜,采取多種形式。高耀潔作為河南中醫學院的退休教授,為發揮餘熱,印製《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及相關材料並無償散發的行為是為了培養公眾用科學的思想思考問題、科學的方法處理問題的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活動。其宣傳行為本身是合法的,隻要其宣傳內容符合法律規定,就不會侵犯他人及公眾的合法權益。(麻曉東)
蔣春暄:期待揭曉的“一道謎題”
作為一名知名度較高的業餘數學愛好者,蔣春暄和他的研究成果一直以來都爭議頗多。今年7月3日,國內某知名媒體發表了一篇題為《令人深思的“蔣春暄現象”》的文章,使其再度成為了一個爭論的熱點。
這篇文章介紹說,從事航天研究工作的蔣春暄工程師因對數論極感興趣,自1973年以來利用業餘時間鑽研數論,經過30年的奮鬥,已在數論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並用自己創立的全新的數學方法,解決了世界公認的包括費馬大定理與哥德巴赫猜想等幾大數學難題,然而他在國內數學界卻遭到長期冷落,而在美國卻受到某些專家的高度評價,而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是令人深思的。
蔣春暄在國內受到冷落,“一些權威稱蔣春暄的研究成果隻是一堆‘垃圾紙’,蔣研究數論是一個‘想蹬著自行車上月球的人’”,而美國的數學家、《代數·群·幾何》雜誌主編桑蒂利卻說“您是新理論的**”、“我想借此機會對您工作的曆史性的潛在價值表示極大的讚賞”。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也使人們對此事件產生了關注,而更多人則對桑蒂利與《代數·群·幾何》的專業與權威性提出了質疑。
究竟是數學界忽視了蔣春暄的研究成果,還是他的研究根本沒有價值,在許多公眾眼中,這將是他們期待揭曉的一道謎題。(麻曉東)
譚浩強:計算機教育專家成為科普明星
2003年9月,麵對幾千名新入學的清華學子,我國有名計算機教育專家譚浩強教授三個小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的報告,贏得了同學們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不過,譚浩強這次不是在普及計算機編程語言,而是在與青年學生探討“人生”與“奮鬥”——“怎樣走向成功之路”。這是譚浩強近年來作的第100場關於這個主題的演講,他因而又一次成為眾人矚目的明星。
譚浩強成為科普明星,源於他在編寫計算機圖書方麵創造的三個世界紀錄:
編著的《BASIC語言》發行了1200萬冊,創科技書籍單冊發行量的世界紀錄;
20年來共主編、編著(含合著)計算機圖書380種,是出版科技著作*多的人;
編著和主編的圖書的發行總量達4400 餘萬冊,是讀者*多的科技作家。
譚浩強是我國計算機普及和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開拓者之一,通過電視媒體授課和巡回演講,說他“桃李滿天下”絲毫不誇張。用業內同行的話說,譚浩強對科技普及的*大貢獻就是“把計算機編程語言由令人生畏的‘天書’變成了普通人看得懂學得會的東西”。
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入的曆史條件下,譚浩強深深感到,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學會怎樣做人與做事,越來越成為青年人必須麵對、必須解決好的*重要課題。因此,他近年來應邀為國內各地100所大學的大學生作了100場“怎樣走向成功之路”的專題報告。
當譚浩強以自己的人生感悟談到如何做一名新時期的優良團員,並激動地唱起自己*喜愛的《共青團員之歌》的時候,學生們那熱烈而持久的掌聲,也許不僅說明了譚浩強另一種“科普”的成功,也昭示著青年學子們報國激情的萌發。(李秋弟)

- 細胞培養玄學-MRC-5細胞 2025-01-07
- Ocean NanoTech定製的詳細步驟 2021-10-31
- Abbiotec代理的產品得到重複驗證2020 2021-10-31
- click chemistry tools數據結果比... 2021-10-31
- LaysanBio代理商相關文獻資料2020 2021-10-31
- zyagen Laboratories代理的產品得到... 2021-06-20
- Toxin Technologies代理商相關文獻資... 2021-03-14
- 熱烈祝賀91麻豆福利视频网生物正式代理biocolor公司試劑產品... 2021-03-14
- 熱烈祝賀91麻豆福利视频网生物正式代理cytognos公司試劑產品... 2021-03-14
- Gelest代理的產品得到重複驗證2020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