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173.82.90.42/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wenxinxueba.com/cache/31/d1343/bae1b.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173.82.90.42/func.php on line 115
一年“吃”掉1200億元 外來入侵物種283種|產品資訊|上海91麻豆福利视频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新聞詳情

一年“吃”掉1200億元 外來入侵物種283種

日期:2025-05-08 01:34
瀏覽次數:205
摘要:   新聞背景   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這一問題在日益突出,然而,由於一直未進行過**係統的調查,外來入侵物種在一直是一個懸而未解的謎。   外來入侵物種283個 一半以上源自美洲   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的紅燈在國內各地頻頻閃亮:   20世紀70年代作為豬飼料引進的水葫蘆(鳳眼蓮),在滇池瘋長成災,導致其它水生物大量死亡,使滇池治理難上加難;   原產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瓶螺,1987年被人為引入四川養殖,結果在瀘州等地形成田間自然種群,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農作物,對當地水生...

  新聞背景

  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這一問題在日益突出,然而,由於一直未進行過**係統的調查,外來入侵物種在一直是一個懸而未解的謎。

  外來入侵物種283個 一半以上源自美洲

  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的紅燈在國內各地頻頻閃亮:

  20世紀70年代作為豬飼料引進的水葫蘆(鳳眼蓮),在滇池瘋長成災,導致其它水生物大量死亡,使滇池治理難上加難;

  原產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瓶螺,1987年被人為引入四川養殖,結果在瀘州等地形成田間自然種群,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農作物,對當地水生貝類、水生植物造成嚴重威脅……

  為摸清外來入侵物種在的底數,從2001年12月開始,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組織協調下,曆史上**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在國內展開。調查範圍涵蓋陸生、水生和海洋三大生態係統。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外來入侵物種的底數終於摸清———

  本次調查共查明外來入侵物種283種,包括微生物19種,水生植物18種,陸生植物170種,水生無脊椎動物25種,陸生無脊椎動物33種,兩棲爬行類3種,魚類10種,哺乳類5種;其中一半以上是陸生植物,其次是陸生無脊椎動物、水生無脊椎動物和微生物,外來入侵水生植物位居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外來入侵物種中*大來源地為美洲,有178次,占總頻次的55.1%(原產地總頻次為323);其它來源地依次為:歐洲(70次),亞洲(32次),非洲(26次),大洋洲(2次)。這說明,美洲的物種較能適應的生境,美洲來源的物種成為外來入侵物種的可能性*大。專家提醒,在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工作中,要特別關注來自美洲的物種,嚴格評估其在的適應性和入侵性。

  直接經濟損失驚人 間接經濟損失更大

  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徐海根博士告訴記者,外來入侵物種通過壓製或排擠本地物種,危及本地物種的生存,加快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破壞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而造成巨大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可以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大類,前者主要是指外來病蟲害和雜草對農林牧漁業、交通等行業或人類健康造成的物品損毀、實際價值減少或防護費用增加等,後者是指對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造成的經濟損失。

  分析和計算表明,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國民經濟有關行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共計198.59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160.05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8.47億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0.87億元,人類健康29.21億元。以物種論,美洲斑潛蠅、豚草、褐家鼠、煙粉虱、溫室白粉虱、紫莖澤蘭造成損失均在10億元以上,是危害國民經濟的主要外來入侵物種。

  專家們根據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態係統、物種及遺傳資源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每年為1000.17億元,其中對生態係統、物種多樣性和遺傳資源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998.25億元、0.71億元和1.21億元。

  兩項相加,外來入侵物種對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為每年1198.76億元,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36%。

  有意引進約占四成 認識滯後是禍首

  這些危害巨大的“海外一族”是怎樣“入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83種外來入侵物種中,39.6%是屬於有意引進造成的,49.3%是屬無意引進造成的,自然入侵的僅占3.1%。而在外來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為有用植物引進的。

  “這些事實昭示,對外來入侵物種認識滯後是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大因素。”徐海根博士分析說,很多單位和個人對外來物種可能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外來物種的引進方麵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傾向。有些地方和部門,盲目認為外來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發掘本地的優良品種,而熱衷於從國外引種,極大地增加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

  從基礎工作入手 阻擊外來入侵物種

  有關專家呼籲,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從基礎工作入手,及早防範———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實現依法管理。尚無有關外來物種預防、引進、控製的專項法規,盡早出台《生物**法》,對外來物種風險評估、預警、引進、消除、控製、生態恢複、賠償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特別要加強農業、林業、養殖業等有意引進外來物種的管理,並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的名錄製度、風險評估製度,在環境影響評價製度中增加有關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分析的內容。

  二是加強外來物種風險評估的能力建設。要做好潛在入侵物種的風險分析,特別要重視其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建立和完善外來物種的風險評估製度;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和環境影響監測,完善外來入侵物種的檢驗檢疫方法和手段。

  此外,還要加強與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有關的科學研究,進一步加強跨部門協調機製,加強信息交流。

  相關鏈接———

  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係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並給當地的生態係統或景觀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的物種。

  外來入侵物種的引入路徑:一是有意引進,包括用於養殖、種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種,用於生物防治、綠化、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目的的引進;二是無意引進,包括隨航空、陸路、水路運輸工具和壓艙水的引入,隨進出口貨物和包裝材料的引入,旅客無意引入等;三是自然入侵,是指物種隨風媒、蟲媒和鳥等媒介自然傳播。

  • 眾說風雲 (已有0條評論)
網站地圖